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尖锐,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像***肺炎***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对这些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回答。集中为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指明世界各国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他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第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全面系统阐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了深刻阐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倡议的提出,无疑为当今世界迷茫的国际关系、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描绘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因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联合国的重要文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伙伴关系。各国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各国应该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观,推动各国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努力营造公平正义、总体稳定的安全格局;推动打造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建立平等透明、开放包容的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架构,共同消除引发战争和危害安全的根源;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存续的物质基础,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又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增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各国都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都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应坚持文明多彩、平等、包容原则,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对话。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各种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汇聚更多方面的文明智慧、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

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呵护自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二、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各国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

早在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面对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此,既要超越传统国际关系中那些不适应时代潮流而且也应该被摒弃的思想和原则,诸如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等;也要很好继承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和精神,包括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需要在继承中积极倡导和坚定践行各国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

相互尊重是前提。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受到尊重,各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应该得到尊重。要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这些都是硬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都不应动摇。

合作共赢是目标。“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各国都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彼此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各国都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国都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公平正义是准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让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的命运,共同商量办理世界上的事情;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使各方都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不能搞双重标准和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使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按照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要求,中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积极打造更加成熟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包括:运筹大国关系,平衡推进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更加奋发有为地从战略布局上推进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做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事务中天然同盟军团结合作的大文章,进一步夯实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基础地位;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公正合理、***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发展赤字,积极引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三、打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顶层设计。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是“发展起来的”中国从全球视野出发,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必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对世界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中国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努力承担与中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顺应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支持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不仅将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将同各方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商”就是沟通协商,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建”就是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确立合作项目并共同加以推进。“共享”就是互利共赢,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旨在同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推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携手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欧非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为重点,同时自然延伸到大洋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涵盖“空中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多个维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在贯通亚欧大陆,主要包括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即以中欧班列为标志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在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通过缅甸胶漂港和实兑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吉布提保障基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沿岸的支点建设,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的联通,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进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更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从2013年提出,到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从规划方案到具体实践,从绘就“大写意”转为精雕“工笔画”。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正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抓手,着力推动相关国家实现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联通,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同时,中国推动把“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合作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拉共体等国际和区域发展倡议规划协调对接起来,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形成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架构,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使合作既有理念引领和行动跟进,也有机制保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新局面,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范丽君

微信编辑:孙 洁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解疑释惑·切磋交流·探索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尖锐,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像***肺炎***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对这些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回答。集中为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指明世界各国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他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第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全面系统阐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了深刻阐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倡议的提出,无疑为当今世界迷茫的国际关系、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描绘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因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联合国的重要文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伙伴关系。各国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各国应该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观,推动各国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努力营造公平正义、总体稳定的安全格局;推动打造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建立平等透明、开放包容的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架构,共同消除引发战争和危害安全的根源;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存续的物质基础,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又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增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各国都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都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应坚持文明多彩、平等、包容原则,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对话。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各种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汇聚更多方面的文明智慧、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

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呵护自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二、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各国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

早在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面对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此,既要超越传统国际关系中那些不适应时代潮流而且也应该被摒弃的思想和原则,诸如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等;也要很好继承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和精神,包括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需要在继承中积极倡导和坚定践行各国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

相互尊重是前提。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受到尊重,各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应该得到尊重。要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这些都是硬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都不应动摇。

合作共赢是目标。“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各国都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彼此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各国都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国都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公平正义是准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让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的命运,共同商量办理世界上的事情;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使各方都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不能搞双重标准和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使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按照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要求,中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积极打造更加成熟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包括:运筹大国关系,平衡推进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更加奋发有为地从战略布局上推进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做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事务中天然同盟军团结合作的大文章,进一步夯实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基础地位;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公正合理、***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发展赤字,积极引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三、打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顶层设计。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是“发展起来的”中国从全球视野出发,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必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对世界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中国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努力承担与中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顺应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支持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不仅将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将同各方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商”就是沟通协商,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建”就是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确立合作项目并共同加以推进。“共享”就是互利共赢,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旨在同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推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携手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欧非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为重点,同时自然延伸到大洋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涵盖“空中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多个维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在贯通亚欧大陆,主要包括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即以中欧班列为标志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在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通过缅甸胶漂港和实兑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吉布提保障基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沿岸的支点建设,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的联通,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进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更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从2013年提出,到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从规划方案到具体实践,从绘就“大写意”转为精雕“工笔画”。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正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抓手,着力推动相关国家实现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联通,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同时,中国推动把“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合作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拉共体等国际和区域发展倡议规划协调对接起来,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形成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架构,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使合作既有理念引领和行动跟进,也有机制保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新局面,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范丽君

微信编辑:孙 洁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3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3月23日 11:26:32
下一篇 2022年3月23日 11:26:3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